为助力同学们舒缓身心、叩问内心、凝聚共鸣,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,11月2日晚,我院开展系列心理沙龙活动。
活动圆满收官后,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。大家普遍觉得这次经历让自己有了不少新感悟,不管是与人相处、学业进步,还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,都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和认识。
观后感
25经一刘佳诺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这部法国电影,以其质朴的叙事和深沉的情感力量,向我们展示了在严酷环境中人性光辉如何穿透阴霾,音乐如何成为救赎的媒介,而教育又如何能够超越规训,触及灵魂。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教育不应是工厂式的批量生产,而应是园艺式的精心培育;不应是单向灌输,而应是双向对话。正如马修老师所说:“永远不要说永远,希望就在眼前。”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——在看似绝望的土壤中,只要给予适当的阳光雨露,人性的花朵终将绽放。

25国二谌怡宁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以温柔的笔触,在二战后的法国乡村寄宿学校里,编织了一个关于教育、救赎与希望的故事,让克莱门特·马修老师用音乐搭建的桥梁,成为跨越偏见与绝望的永恒通道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教育应有的模样:它不是冰冷的规则与惩罚,而是温暖的陪伴与引导;不是将孩子打磨成统一的“标准件”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声音”。马修老师用音乐告诉我们,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光芒,而教育者的使命,就是成为那个发现光芒、守护光芒的人。

25电一曾涵玥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中最动人的,从不是“问题儿童被拯救”的俗套叙事,而是马修对“不完美”的温柔接纳。他知道皮埃尔偷过校长的钱,却依然让他担任独唱;他看见孩子们在排练时打闹,却笑着把调皮的音符编进乐谱。他从未想过要把这些孩子塑造成“乖孩子”,只是用音乐告诉他们:你们的声音值得被听见,你们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。

25财二陈晨
《放牛班的春天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不是皮埃尔最终成为著名音乐家的逆袭,而是那些留在池塘之底的孩子,是马修离开后依然记得合唱的旋律。当校长愤怒地撕毁乐谱时,孩子们藏在床底的歌声从四面八方响起;当马修乘坐的汽车缓缓驶离,无数架纸飞机从窗户飞出,上面写满了稚嫩的感谢与不舍——这些瞬间让我明白,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“教会多少知识”,而是“点燃多少心火”。马修或许没能改变所有孩子的命运,但他在他们心中种下的种子,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。就像佩皮诺,那个总在门口等待的孩子,最终跟着马修离开背影,走向了真正的春天。

25财三王吉凤
作为语言类讲座的延伸,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这部电影极大地拓展了我对“语言”的认知。语言的终极目的,是为了沟通和理解,是为了传递思想与情感。而当口头语言变得苍白甚至充满伤害时,像马修老师所运用的这种充满善意与创造力的“非言语”沟通,便成为了最有效、最动人的表达。它告诉我们,语言的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,而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真诚、尊重与悲悯。

本次心理沙龙活动,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同学们沉浸于光影的世界里,不仅加深了对自我与情感的认知,更汲取了面对生活挑战的内在力量。学院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提升心理育人成效,助力每一位学子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图片/王一章
文字/时慧
编辑/廖航瑜
责编/严欢怡
一审/姚语慧
二审/廖航瑜 李浩
三审/张瑶